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活动专栏 >青年朗读英模事迹专题 >

数风流人物丨青年时期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报国救国之志(朗读者:林琳)

来源:林琳 总工办青年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3日  浏览次数: 255

打印


       一、周恩来和邓颖超青年时期立下报国救国之志

       周恩来、邓颖超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们在天津求学期间刻苦学习、探索真理、品学兼优,为拯救中华立下宏伟志愿。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字翔宇,浙江省绍兴人,1913年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今南开中学)学习。面对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他12岁时便讲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救国之愿。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的一篇作文中写道:“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表达了他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祖国的忧虑。

       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他还阅读中外思想家的著作、阅读《新青年》,爱国思想更加高涨,愤然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主编《敬业》,并作为编辑代表编辑《校风》(1916—1917)杂志。在《敬业》和《校风》上,他发表一系列的文章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1914年出版的《敬业》创刊号上,周恩来的诗作发表,在诗中他写道: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表达了他对黑暗政局的忧愤之情。1916118日周恩来发表在《校风》上的《中国现时之危机》,文中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国事的看法。他指出:在国家危亡之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去日本留学,他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东渡日本前,写下了抒发他救国抱负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在国内曾一度认为要拯救贫弱的中国,须学德意志实行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不可。到日本后,他通过对实行军国主义的日本的实地考察,尤其是目睹了日本席卷全国的米骚动运动中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他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翻了他此前的一些想法。与此同时,在日本周恩来了解到十月革命的情况,阅读了当地学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初步认识了唯物史观、资本论和社会民主主义等原理。对此,他深有感慨: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与国内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相比,周恩来更早更多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发生了新变化。当母校南开中学创办大学部的消息传来,他决定返国图他兴191945日,在回国途中,在日本京都周恩来写下了《雨中岚山》等三首诗。诗中写到:“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蛟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蛟妍。此后不久,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也改变了周恩来的人生道路。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24日生于广西南宁。1913年她与母亲辗转落脚于天津,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经过一年预科学习,1916年秋升入本科。在校期间,她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刻苦学习之余,她还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她在担任校友会余兴部委员和图书部书记股干事的同时,还带头为学校图书馆捐款。这一年年底,年仅12岁的邓颖超写了《对于蔡松坡先生逝世感言》表达救国的思想,在文中她对反袁护国英雄的逝世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并阐发了强烈的爱国主张:“望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奋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她热心社会活动,参与筹建了学生乐群会、学生自治会、青年会等组织。她也是周恩来等主办的《敬业》、《校风》刊物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