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活动专栏 >西藏征文岁月 >文字报道 >

西藏工作十年有感

来源:DZ12A11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浏览次数: 6039

打印

    作为二勘院的“老”职工和进藏工作的“老”员工,对我院西藏工作取得的成果有着很深的感触,主要有一下几点:
    1、我院西藏地质工作取决于总局“地质工作战略西移”的伟大决策。
    2001年底,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做出了“地质工作战略西移”的重大决策。2002年初,时任地勘院院长张庆鹏、副院长琚宜太及院总工黄树峰向总局领导表态:身处东南沿海的冶金二勘院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成为挺进西藏高原地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排头兵,为总局地质工作“战略西移”做出贡献。同时,局、院派出时任局长助理袁宁、副院长琚宜太及院长助理王少怀赴藏调研,高瞻远瞩地与西藏二队签署了“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劣布铜矿普查”合作勘查协议;收集了大批有效资料,及时登记了陈坝、比吉、双布结热、普隆等十个矿权区,并因此获得我院在藏第一个项目——总局风险勘查《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乃东地区铜金矿调查》,由此揭开我院在藏工作的第一页。
    2、西藏项目工作离不开院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和大力支持
    从2002年第一次进藏开始至2005年,每次进藏院领导都亲自开车,带队送技术人员到达山南,安排住下后方离开。而每次收队时,院领导又来亲自开车接技术人员回到福建驻地。我清楚地记得2003年收队时,院里还安排领导到高速路口接我们的车,并在新涵大街街口安排“车鼓队”(本地特有的锣、鼓乐队)迎接我们。车鼓队和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行进在新涵大街上,另我们热血沸腾、激动万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院里如此看重我们,我们就应该加倍努力工作,取得好的找矿成果,以报答院领导的关怀和厚爱。
    技术上,原院总工程师、现任院长黄树峰更是亲自把关,从第一个项目开始,就从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提纲严格要求、亲自审核;2004年明则、羌堆两个矿权申请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时,黄总就亲自飞赴西藏进行现场指导。当时的情景我依然记得:黄总一出机场就用电话安排内地项目工作、联系业务直至项目驻地;一到驻地立即听取我和林金灯分别对明则、羌堆项目立项材料的汇报;晚上指导我们进行材料修改直至深夜3点多……。我曾开玩笑地说:黄总来西藏不是没高原反应,而是根本没时间感受高原反应。正是黄总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和现场考察,他当时就对明则矿权区提出“斑岩型”的找矿思路,为矿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从第一个“青藏高原专项”项目开始,到2013年的矿调项目,无不是在黄院长的亲自安排、协调下争取到的,这为我院继续在西藏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续写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3、西藏地质找矿工作离不开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2003年,我院西藏片区技术人员6人,有5人是共产党员:王少怀、方树元、江化寨、林金灯、江善元。当时,除了执行总局风险勘查项目,还要对十个未做任何工作的矿权进行踏勘调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留下方树元在劣布矿区(现努日矿区)编录钻孔,其余4人进行矿权区踏勘。我们经常冒着大雨上山,虽然又冷又湿,但大家依旧干劲十足,其目的就一个:为了对我院矿权有一个基本了解,确定2004年项目立项的目标区。
    记得在桑日县笔乡矿权区踏勘时,半途中下起了大雨,林金灯没带雨具,淋了个全身湿透,而当时只有一辆车接我们,得等全部人员下山后才能回驻地。冷得直打哆嗦的他只好在马路上来回小跑以驱寒,我们见到他时,他直冷得发哆嗦、嘴唇发紫、脸色发白,驾驶员心疼得把汽车暖气开到最热。
    在曲水县色日矿权区踏勘时,正值雨季,踏勘5天,有3天是冒雨上山。记得其中一天,西藏片区负责人王少怀的路线是权区最高山峰(4853m),他专注于地质现象的观察而忘记了时间,直到天黑仍不见他回驻地。我们在雨中摸黑在他可能下山的方向喊话、用手电筒照射,并到他可能原路返回的路上寻找。我们担心他那样的大块头,在满地乱石堆积的山上,如果崴到脚或摔伤了,那后果不可想象。好在他最后回来了,用他的话说:看不清脚下的路、朝着山下的微弱的灯光、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着回来的……。
    在普隆矿权区踏勘,当时驻地无水、无电,卫生条件差、生活用水为河水。踏勘10天中,林金灯有7天在拉肚子。但为了不影响踏勘任务,他坚持上山,经常见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异常艰难地行进在普隆的山间……。
在拉萨跃进矿权区,雨下得很大,当地藏民不愿上山,但我们四人决定必须完成当天的踏勘任务。于是,我们每人一条路线、毅然决然地向着山上进发……。
    正是通过对矿权的踏勘,院申请获得了西藏第一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普查》、《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双步结热矿区铜矿普查》及西藏第一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桑日一带铜金矿资源评价》,由此正式拉开我院西藏项目工作的序幕。
    2004年,我院西藏片区技术人员6人,也有5人是共产党员:方树元、江化寨、林金灯、江善元、陈德贵。其中方树元全职负责矿权维护,江化寨、林金灯、江善元分别负责《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劣布铜矿普查》、《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双步结热矿区铜矿普查》及《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桑日一带铜金矿资源评价》项目。在执行大调查项目《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桑日一带铜金矿资源评价》时,我得到信息:明则有一民采铁矿点采出铜矿。从国土厅得知该处未设探矿权后,我立即布置两条地质剖面取样,并以最快速度送样分析;在分析结果出来后,我意识到本区有斑岩成矿条件,立即布置三条物探剖面,同时向院领导请示申请探矿权。在得到院领导同意后,我一个人留在山南驻地编写“探矿权申请材料”(其他人进普隆矿区采水系样),仅一个星期就完成材料编写并交由方树元递交国土厅地勘处。探矿权材料受理后,我又立即建议申请“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 《西藏自治区桑日县明则矿区铜矿普查》。院领导责成我负责立项材料的编写,该立项申请材料获得总局评审第一名,并成功为我院获得西藏第三个资源补偿费项目。明则矿权的获得和项目的获取,为我院西藏地勘工作画上异常浓重的一笔,此后几年,明则矿区的地质勘查成果捷报频传,最终形成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钼矿详查~开发基地。
    另外,在获得达孜县羌堆一带有矿化信息后,林金灯带队进矿区踏勘。在连续三天踏勘未果后,同事们都开始打退堂鼓,但林金灯不死心,坚持再跑一天的路线,结果最后一天陈德贵的路线出现铜矿化露头,由此揭开了矿权的申请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西藏自治区达孜县羌堆矿区铜矿普查》的设立,为我院获得西藏第四个资补项目。通过后续的工作,羌堆矿区形成一个中型规模的铜矿勘查基地。
    2005年至今,虽然项目工作人员越来越多,项目越做越大,但主要骨干依然是共产党员,从分院负责人到项目负责人,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我院西藏地质工作的战斗堡垒。
    4、西藏勘查成果的取得与理论创新密不可分
    我院西藏地质勘查工作经历了从“传统”地质找矿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找矿的阶段。
    早在2004年明则、羌堆两矿权区项目立项时,现场指导工作的黄树峰总工就提出了:明则矿区主攻斑岩型、羌堆矿区主攻斑岩-矽卡岩复合型、劣布矿区(今努日矿区)“顺层找矿”主攻层矽卡岩型。通过后续地质勘查,不仅这些认识得以验证,而且进行了理论总结。黄树峰院长(兼总工)在系统研究、总结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突破了冈底斯东段南缘“挤压型陆缘成矿”认识的传统误区(斑岩铜矿形成于缝合带20km以外),率先提出“走滑型陆缘成矿”的新认识。正是这一理论的正确指导,我院在冈底斯东段南缘发现了一处大型铜多金属矿田,其找矿及科研成果成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之一,该集成成果在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西藏地质工作必须密切地方关系
    2004年8月执行大调查项目《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桑日一带铜金矿资源评价》“普隆一带化探测量”时,项目组工作区昌果乡遭遇罕见洪灾,洪水冲毁河堤、淹没农田。我项目组所有人员与普夏村干部群众一道抗洪抢险,争先搬运木头、沙袋围堵河提,帮助村民撤离财物,为当地群众减少洪灾损失尽了一份力,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也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5年执行大调查项目《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桑日一带铜金矿资源评价》“达孜县羌堆铜矿调查”时,项目组赠送新仓村党支部新的党旗和国旗,并在“七一”建党节上,与村支部所有党员一道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党的誓词、欢庆党的生日,和他们一起过“林卡”,一同“狂欢”到深夜……。
    这种“光荣传统”一直为我院西藏分院及各项目组奉行着,如:与“普隆矿调项目”所在地——昌果乡的中心小学举行“心连心”活动,赠送电脑、篮球、足球,补助困难学生;在“努日矿区”所在地——哪布村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在“明则矿区”所在地——程巴村,与村支部共庆“七一”党的生日,并资助贫困大学生;与地区一些单位举行篮球“友谊赛”……。
    正是这些活动,密切了我院西藏分院与工作区所在地各级政府的联系,让地方政府对我院西藏分院执行的项目工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院各项工作更能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