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活动专栏 >“我与冶金地质”主题征文 >

我在“冶金地质”的日子

来源:张起佳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 933

打印

       2020年7月,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我带着遗憾与不舍离开了学校,就此告别了我的校园生活,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在2020年8月1日,我正式加入了“冶金地质二勘院”的大家庭,这一天并不是多么的特殊,也没有故事里的曲折离奇,只是清楚地记得那天阳光很好,领导、同事们的笑脸很美,自己的心情也很不错,一切都在平淡顺利中开始与结束。而也正是在这平凡而普通的一天里,我与“冶金地质”的特别缘分就此而始,并逐渐蔓向远方。

       回顾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对于“冶金地质”的最初印象还是小学课本中的那一群拿着锤子、背着包,身着冲锋衣、脚踏登山鞋的中年大叔们。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辞别了家人、孩子,志向于征服雪域高原、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只为寻找到那深藏于祖国大好河山下的“宝藏”。为了中国冶金地质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并做好为此奉献一生的准备。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面对这样的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不同时期的我却拥有一样的心情,那就是由衷钦佩与敬重。而在今天,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生命里,突然却又不觉意外,恍惚之间好像正是那一群满脸通红又带点黝黑的中年大叔们从课本中跨了出来,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对着我招手、微笑,让人倍感亲切。

       2020年12月,在距离加入“冶金地质二勘院”大家庭的第四个月里,我开始承担了我人生中第一个项目“顺昌县农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当时的心情既有兴奋,也有担忧,同时还有自信。兴奋的是自己能在单位从靠传统地质项目吃饭开始向大地质领域发展的转型升级之际,被单位委以重任负责第一个“农耕地”类大地质领域项目,这无疑是让人感到荣幸与自豪的;担忧的是自己毕竟初出茅庐,社会经验不足,害怕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耽误项目的进度与最终验收;但更多的是对自身所学的自信心,“农耕地”类项目其核心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这与我研究生期间所学方向正好一致,也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过类似土壤修复治理项目,并在研究生期间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这也是我有把握做好项目的信心来源。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项目初期的展开虽小有波折,但总体而言一切都十分顺利。

       2021年3月,在第一个“农耕地”项目步入正轨后,面临部门人手短缺,项目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担任起第二个“农耕地”类项目—“霞浦县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的工作。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我深知必须要做到十分熟悉两个项目具体情况,利用好两地种植习性不同的时间差,紧密做好施工计划安排,排兵布阵,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把两个项目调和统一,不负众望地把项目做好。但现实总归是无法像理论计划那般完美,意外才是它的常规色,每每规划好的计划安排总是会被各种不可抗力因素所打乱,而我能做的只有不断的调整计划,积极应对,同时多做应急预备方案。随着两个项目的同期展开,迎面而来的便是压力,两个项目工作内容的繁杂交错,项目计划一遍遍被打乱的无奈,项目实施方案变更导致项目前期资料重新调整、推翻重做的辛酸,以及与同事之间项目意见不一的争论、甚至被误解等等,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咬牙坚持,继续“埋头苦干”,努力向前。

       在那一段紧张又紧凑的日子里,为了项目的顺利展开,我只能尽力调和两个项目之间的时间,兼顾两地两头跑,大多数时也还要“身在这一头,心也还要挂着那一头”,时刻奋斗在项目施工一线,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白天在乡野里、在泥泞的田间地头不断辗转,做好施工材料收集、把控施工质量一刻不缓;晚上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电脑,做好当天的资料整理,提前安排好后续施工计划,一坐就到深夜。这一段日子无疑是艰苦的,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90后而言,即使现在我也戏称其为“黑暗时刻”。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也曾多次迷茫、无助、想要放弃,可是每当我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单位门口悬挂的“团结、奉献、科学、吃苦”,想起了初进单位时了解到的地质前辈们艰辛而光荣的“西藏精神”,这些精神如光影般散发在老一辈地质前辈与中坚一代中青年前辈身上,而现在这“光”也照耀着我,指引和激励着我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仿佛间,在光影中我看到了一道道朴质而和蔼的身影,他们身上仿佛笼罩着如血红般的、永不褪色的热情,他们将每一份工作都认真地做到极致,并以“活到老,学到老”为自己的座右铭,智慧而从容;在光影中我还看到了一张张坚毅而肯定的青年脸庞,他们精明干练,睿智进取,走在一条名为科学、创新的大道上,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最终所有的光汇聚在一起,成为了一扇永远透着光亮的窗,窗上倒影着的是一个个不畏艰险、积极向前的身影,他们有的行走在雪域高原,有的蹒跚在沙漠戈壁,还有数不尽的群山,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以及浩瀚的星空与灯光下的书本。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的“冶金地质”精神吧。而今天这“光”也照耀在了我前进的道路上,时刻激励着我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继续向前进,一遍又一遍地教诲着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我一直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每一份汗水的浇灌都只为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终于,在2021年的11月,“霞浦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完满地通过了专家验收评审,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同年12月,“顺昌农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也十分顺利的通过了专家验收,而我也算为这一年多的工作交出了一份美丽的答卷。

       2022年2月14日的今天,我在此写下此文,将初入“冶金地质二勘院”大家庭的日子聊以记之,不论是这段时间经历的难过、痛苦,还是最终收获的美好、满足,它都将是我人生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一段特别的缘分还将继续向着未来蔓延,在“光”的照耀下继续前行,谱下我与“冶金地质”更加瑰丽多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