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陆东玲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浏览次数: 12
11个年头,编制设计及报告26份,发表论文19篇,主持和参与了中调局区矿调项目、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社会矿产勘查项目和总局战略选区工程项目18个,现任第二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二勘院)西藏地勘部副经理兼技术负责,院生产第二党支部书记的何世军一步一个脚印,在新时代地勘之路上始终坚守岗位,刻苦钻研,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技精业勤的地质高级工程师、矿业权评估师,他用坚实的脚步镌刻奋斗的轨迹,用青年的担当擦亮青春的底色。他荣获总局“优秀共产党员”、二局(集团)“青年岗位能手”,多次被二局(集团)和二勘院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4年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后备青年科技人才清单和总局铬矿找矿突破青年突击队。
苦练本领,锤炼过硬素质
“地质找矿是一门野外实践的课程,地质找矿知识的增长要靠野外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这是何世军提升自我的宗旨。他白天跟老前辈上山学习地质填图、探矿工程施工、现场编录,晚上回来学习资料整理和立项申请、设计方案、报告编写。他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摸索,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他把项目当作锤炼自我的“磨刀石”,在项目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他还积极报名参加清华大学班组长培训班和系统内的各类学习培训,全方位提升业务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分别取得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实物量估算及矿业权价值评估两个矿业权评估师职业资格证书,为更好地服务项目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支撑。
从容迎战,勇挑项目重担
2015年,刚工作不到两年的何世军被委以重任,担任西藏某地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的技术副负责人,该项目位于西藏南部,项目技术难度大,工作区地形切割深且气候环境复杂,他不畏艰难,从容迎战,勇挑重担。
野外工作中,由于一条主剖面测量可达20多公里,而每天只能测1-2公里,加之山路狭窄,车辆无法通行,为了节省来回行走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他和组员用马拉着帐篷和锅碗瓢盆,随身携带睡袋、食物等物资,工作干到哪里就驻扎在哪里,驻地海拔均在4000-5000米,他们或睡在自带的简易帐篷,或睡在藏族群众放牛临时搭建的帐篷,偶尔运气好会遇到藏族群众用石头垒的简易床。每晚忍受缺氧造成的头痛和失眠,在牦牛、野狗的嚎叫声中入睡。有一次住在没有屋顶的土坯房里,为了防寒,他们用帆布遮盖住房顶,然后钻进睡袋睡在地上,没想到当天晚上突然下起暴雨,雨量太大把帆布给压塌了,所有人都被雨水淋湿了,他们只能蜷缩在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每一天,都是清晨早早上山,晚上摸黑找到驻扎地后,还要整理当天的野外记录本和样品,然后搭帐篷、铺床、烧水煮泡面。泡面吃多了还拉肚子,肠胃都出了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时常遭遇冰雹、雷电、暴雨、暴雪,那种滋味,毕生难忘。”他回忆道。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可喜成绩。
2020年,何世军担任福建省某矿区地质勘查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包含主矿种储量核实及新矿种地质勘查,涉及矿种多,报告难度大,业主要求办理采矿证延续,且新矿种要增列至延续的采矿证上,但给出的时间非常紧迫,这无疑给了身为项目负责人何世军极大的挑战。
为尽快熟悉项目及缩减野外工作时间,他主动啃下硬骨头,关键时刻冲在前面,与矿工一起吃住在矿山。当时正值酷暑且台风多发,每天不是36度以上的高温,就是雨水不断。他常说:“我们每天多干一点,多抓紧一点,就能给业主多争取一点时间”。他每天穿着胶鞋,上午进行野外填图,下午到现场查看钻机进度、编录钻孔岩心、监督钻机施工安全,连续蹲守3个多月,最终该项目估算整个矿区石灰岩矿和白云岩矿资源量分别达到大、中型以上,并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为业主办理采矿证延续及开展矿山生产争取了时间,也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业主的高度肯定。
还有很多这样的项目,何世军始终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在最好的年华砥砺奋斗,诠释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
不弃微末,发现找矿线索
2023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召下,身兼某矿区机制砂项目技术负责的何世军又以总局战略选区工程项目负责的身份时隔5年后再次进藏。因院里人手紧张,只能临时从职能部门抽调一名老同志和一个刚毕业的年轻技术员辅助参与。顶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他带着这个老中青临时组合的3人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西藏野外工作中。为快速进入角色,他带领项目组员白天上山,晚上熟悉和整理资料,同时还要做好与物化探施工方和民工的沟通交流,以保证项目整体工作进度稳步向前推进。
在一次野外填图工作中,下午五点多准备下山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有一点点泛绿,出于专业的敏感性,何世军判断有可能是一个铜矿化点。但是如果要去到对面山坡,他们肯定要摸黑下山了。秉着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矿化线索的职业操守,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攀爬到了对面的山坡进行实地观测、取样。经过化验,证实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铜金矿化点。
不弃微末,才能臻于化境;不舍寸功,才能积流成海。他们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的查证,最后新发现了多处铜多金属及铜金矿化点,提供了大量的找矿线索,为后续项目立项和工程布设验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也为勘查区探矿权的获取增添了更多的地质依据。最终该项目野外验收获评总局专家组评审“优秀级”。
记得2023年11月,笔者跟随领导到西藏开展工作调研,当问到他很久没来西藏了,在这边还适应吗?他伸出一双黝黑臃肿的双手,开玩笑地说:“看看,黑土猪的蹄”。随着他的视线,我看到了那双布满冻疮斑点的手,皮肤开裂,如同历经风霜的枫叶,红中泛紫,紫中带黑。他笑着说,“西藏早晚温差大,中午太阳一出来,手上的冻疮就会发痒,忍不住就挠,挠着挠着就破了,血流出了又重新结痂了,如此反复,擦冻疮膏也没用”。说完后,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似乎已忘记冻疮带来的疼痛。岁月流转,时隔多年再次见到冻疮我颇感意外的同时又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他们野外工作的不易,为他们展现出的冶金地质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
凝聚合力,做好支部“领头雁”
2020年至今,何世军担任院生产第二党支部书记。因党支部涉及部门多,业务范围不一,“怎样带领支部党员有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如何带好队伍,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是他的“心头事”。
在日常工作中,他积极发挥“书记挂帅、支委协作、党员攻坚”的联动效应,秉承“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团结支部班子精诚合作,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先后成立2个党小组、2个党员先锋队、1个党员突击队和2个党员示范岗,引导支部党员积极履责担当、主动作为。在他的带领下,该党支部党员带头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在项目实施、市场开拓等方面均表现不俗,他们主持的项目大部分都获评“优秀级”,他个人2021-2023连续三年党支部民主测评为优秀。在疫情期间,他主动带头,并积极组织支部党员报名参加所在小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配合小区物业开展扫码测温、维持核酸采样秩序、处理核酸采集登记数据及发放小区出入卡等工作。在项目上,他们联合项目所在地的业主及村党支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团队的政治思想素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党旗在每个项目高高飘扬。
多年来,何世军以攻坚克难的韧性、勇于突破的果敢、善于担当的作风书写着自己的地质人生。近期,他又开始在西藏负责新的项目,为推动单位合作矿权勘查开发进程及扩大该矿区找矿勘查成果,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