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人物风采 >

最美冶金地质人--推荐人物(一)

来源:二局 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2日  浏览次数: 3719

打印

最美冶金地质人--推荐人物 

编者按:在总局评选“最美冶金地质人”过程中,二局各单位积极推荐,虽然因为名额所限,我们的推荐人选没能全部入围或选中。但他们同样也是“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广大冶金地质人的优秀代表。”我们陆续登出他们的事迹介绍,就是要推动营造崇尚先进、点赞楷模,向先进学习致敬的良好氛围。

二局宣传部


“领头羊”----林美龙

       西藏分院离单位很远,分院党支部却离职工很近。作为分院长、支部书记,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他按期组织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上不搞一言堂,集思广益,民主集中。积极组织党员、团员开展“帮困助学” 和联谊活动,增进藏汉的深厚情谊。

    一、理想信念坚定,党员形象好
  林美龙同志在业务中兢兢业业,管理中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各项工作,爱岗敬业,身先垂范,传递正能量,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2012—2014年林美龙同志担任西藏分院长兼明则详查项目负责,带领40多名西藏分院职工奋战在西藏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发扬“吃苦、团队、科学、奉献”四种精神,科学布置工作提前完成了与西藏大冶有色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的乃东县努日铜多金属矿、桑日县明则钼铜矿两个详查任务,达到预期成果;其它乃东县努日西-日岗铜矿普查和贡嘎县普隆普夏铜矿调查评价两个国调项目以及山南地区整装勘查区走滑陆缘构造成矿与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都按照年度设计较好的完成工作量并取得较好的地质成果,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0-2011年,林美龙作为新疆分院院长,响应国家“矿业走出去”战略,带领十几位技术人员奔赴菲律宾开展海外地质勘查项目,为菲律宾友邦国际矿业有限公司勘查马蒂铁铜矿普查项目,较好的完成了预期工作任务并取得较好的地质成果,为矿山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创造了经济效益,打响了二勘院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
  他主持编写明则详查报告和多份普查工作总结及其实施方案,勇挑重担,精心组织协调、统筹兼顾,激励地质人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聪明和才智,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勘查找矿,在找矿方面又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率先垂范、工作业绩好
  1、2013年4月,林美龙同志担任西藏分院院长,率领近50个工作人员奔赴西藏山南地区开展两个青藏专项、两个委托详查及3个矿权维护项目工作。与项目人员一起进行地质、物化探普查、详查工作,一起勇攀高程5000多米的高山,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克服严寒、干燥、缺氧等环境遇到的种种困难,齐心协力,面对挑战,经过半年多野外工作,除了两个详查项目外,共同完成了钻探近2000m,槽探3500m3,1/2万岩石地化测量36km2等工作;主要成果为圈定10个地化综合异常、两个强磁场异常,提供3个找矿靶区,为新立项目或科研项目延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012—2013年西藏矿区工作任务繁重,大冶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努日和明则两个铜多金属矿进行详查,时间紧、工作量大。林美龙同志作为分院长,进行周密策划,严格管理。林美龙制定出以努日、明则两个项目组员为主体,其他项目人员协助配合的作业方案;并在职工中积极倡导发扬“团队、科学、吃苦、奉献”的四种精神,使整个西藏矿区管理井然有序,大家情绪饱满,三十多台钻机同时开钻。2012-2013年两年在林美龙的领导下,西藏矿区完成了主要工作量:钻探总进尺:64550m ,完成计划的103%;探槽:7800m3,完成计划的130%。提前全部或部分超额完成了项目工作任务,为单位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提交了努日南、明则两处详查报告,提供一处中大型、一处中型具有商业价值的铜多金属矿产地,赢得了合作方的赞誉。
  3、2013年3月,林美龙同志兼任走滑科研项目负责,参与并组织编制的《西藏山南地区走滑陆缘构造成矿与靶区优选总体设计》项目,经中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组织的专家组认真审查通过,获得优良等级;9月份,中国地调局野外工作质量检查专家组到西藏分院驻地及矿区检查走滑科研和努日西国调两个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质量情况,项目野外工作进展及成果达到预期,原始资料完整、齐全,获得了专家组成员的好评;项目评审验收均达到优良等级(评分:88分),2013年底努日西铜矿普查项目在冶金地质总局原始资料质量展评中获得一等奖。2014年走滑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又获得续作,经中调局专家评审又获得优良等级(评分:88.4分)。

  三、身先士卒,坚持群众路线好
  在日常工作中林美龙同志很注意培养年轻干部,以身作则,起着“传、帮、带”的表率作用。生活上与年青人一起同吃同住,经常中午没回驻地,随便啃两个馒头、喝壶水就解决了午饭问题,然后接着艰难地爬上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工作上林美龙同志从不搞一言堂,遇到问题,他总是征求分院领导及群众意见,耐心听取每个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民主集中,然后做出决定。
  林美龙作为地质高级工程师,他总是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譬如:年青人在地质填图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界线、构造点只是简单描述了事,他就告诉他们这样做没有抓到要点,亲自教他们工作方法,如何画信手素描图,怎么样把构造的要素认真观察并描述记录下来,为下步找矿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才能体现地质填图的目的和意义。

  四、积极组织党员活动,表率作用好
  西藏分院离单位很远,但西藏分院支部的党员组织生活并没落后。林美龙作为分院长、支部宣传委员、书记,他经常率领党员一起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如组织党员学习惯彻党的十八大文件精神、开展“十八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问题。
  每年6.1儿童节、7.1建党纪念日等节日,林美龙同志都积极组织西藏分院党员、团员与当地乡村党委联合举办 “帮困助学” 和庆7.1捐助困难藏民活动,解决部分藏民的生活和学费等困难,体现了我院作为国有企业在当地投资的社会责任感,让藏民们理解、尊重和支持我院的地质找矿事业,增进藏汉民族的深厚情谊。
  多年来,林美龙同志爱岗敬业,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理念,长期奋战在野外第一线,不断锐意进取,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成为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地质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第二地质勘查院的平安和谐、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青年的带头人----吴志山

      在第二地勘院西藏分院,有这样一位“80后”领导,他目光犀利、洞察敏锐,参加工作仅仅9个年头却有7整年扎根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常年带领项目组驻守在分院最艰苦的矿区,每年长达10个月,他就是第二地勘院西藏分院副院长吴志山。
  2007年进藏以来先后担任了项目组长、分院团支部书记、分院副院长。由于工作出色,他所在的项目组2008年被国资委授予“青年文明号”。不仅如此,吴志山在地勘工作之余积极投身于党团组织和和谐地勘家园的建设,在他的沟通协调下,分院与驻地的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做到了一岗“双责”。
  2005年7月毕业以来始终参与野外一线地质工作,2005-2006年间,吴志山参与目前已转入开发的福建省德化县青云山铜金矿详查项目,该项目主要以硐探工程探矿,他一进硐就是半天,因为硐的高度不够总是猫着腰进去,出来后腰都直不起来,特别是民采硐的编录及收集资料,硐内情况复杂,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采坑、一会只能够一个人钻着通过,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长期的硐内工作,让吴志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直到现在每每阴天下雨腰都会隐隐作痛。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在硐道长、弯曲多、氧气少的硐探施工中工作了一整年,让他对整个矿山的硐探设计、施工及编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日后进藏担任项目组长打下来坚持的基础。
  2007年作为西藏羌堆矿区普查项目的技术骨干,在吴志山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一起发现了一处铜金属资源量达26万吨的矿产地,引起了领导和专家对该矿区的重视,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后来由他主要负责羌堆矿区的各项野外工作,由于在高原地区施工,工期短任务重,。项目组5月就正式施工,如果是在内地此时正是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的好时节,但在西藏地区却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场景。记得有次要开展物探工作,头一天晚上下了鹅毛雪,整个山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吴志山当时心里就打退堂鼓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开展物探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更大的问题是海拔4500米以上工作区此时早已经结冰,但为了尽早完成工作任务,吴志山还是毅然决定按时上山,项目人员全部上阵,由于车辆只能开到山腰,吴志山带头肩扛称重的电极就向山顶爬去,由于上山坡陡路滑,没走多远就会摔个跟头,手滑伤了、膝盖摔青了依旧大口大口的吸着本来就稀薄的空气,硬是一步一步爬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就连雇的当地的民工觉得爬的太累第二天辞职不做了,尽管如此,当雪域高原晌午的阳光暖洋洋的洒在他们脸上的时候,立刻让吴志山和同事们忘记了爬山的艰辛,热情洋溢地投入到物探测量当中。
  第一年进藏,吴志山确实感觉到高原作业的艰辛和枯燥,项目部常驻在村里的老乡家,由于偏僻,村里的藏民多数不会普通话,语言不通加上没水、没电、没信号,让项目组人员在艰辛之余倍感生活的单调和枯燥,于是大家都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只是在闲暇之余偶尔望着远方的蓝天,想象着远方的家人期盼的眼神,“缺氧不缺精神”,这就是典型的冶金地质人吧,吴志山想到。多年的藏区工作让他感到对家人深深的亏欠,但却无怨无悔。
正是有了吴志山这样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的“高原寻宝人”,第二地勘院才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捷报频传,是他们手握地质锤依靠合理打开了雪域高原地下宝藏之门。2002年首次进藏,经过短短的几年,第二地勘院在西藏共发现2处大型、特大型矿产开发基地,资源潜在价值量近1000亿元,他所在的努日项目组也荣获了国资委、冶金总局“青年文明号”。
  曾经有人说路在脚下,吴志山却说矿在脚下,第二地勘院在西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是吴志山与他的同伴们一步一个脚印底下发现的。努日大型铜矿区沙层厚,最厚处150米左右,走在沙地的感觉就像踩在棉花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走一步划退半步,并且矿区海拔都在3700米以上,山顶海拔甚至达到4800米。来自东南沿海零海拔地区的吴志山硬是带着组员们每天背着数十斤的仪器和样品,上下于“沙海”之中,一走就是7年。
  在藏工作的7年中,吴志山感慨彼多,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高原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气候没有成为障碍,去让自己快速的成长了起来”。正是如此,吴志山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到了分院副院长,并多次荣获了各类奖项,成为第二地勘院独挡一面的年轻领导。
  有人说去西藏搞地勘工作的人都是“要钱不要命”的“傻子”,超过三年的藏区生活足够让一个人的心肺功能大打折扣。但吴志山却爽朗的一笑,从恋爱到结婚,从毛头小伙子到如今已为人父,吴志山的精力始终放在青藏高原最艰苦的矿区,越是对工作尽心尽责,就越会让他感到对家人的亏欠,但“团队、奉献、科学、吃苦”的西藏精神始终是他一往无前的强大动力,他时常说:从不后悔驻守西藏,即使时间回到2007年,他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或许就是一个最朴实的地质工作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