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人物风采 >

最美冶金地质人候选人-李秋平、秦志平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2日  浏览次数: 3003

打印

知天命之年的老李

李秋平 男 53岁 中共党员 中专 地质高级工程师

  2008年,第二地勘院的李秋平,人称老李、“李头儿”的,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元旦。这一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老李想着,现在工作不似以往那般紧张,也许有机会,到首都,看看奥运。
  计划还没有捂热,奥运说远不远还在几个月后,组织上找老李谈了次话。最后,领导说:“总而言之,西藏那边需要你,我们希望你能考虑一下,不必急着答复。”
  领导给了他考虑的时间,老李却没有考虑,当场答应了下来。
  开春没过多久,老李已经在奔赴西藏的路上。之前和大家玩笑累了,在车上眯瞪了一会儿,才刚醒来,望着窗外铺天盖地的苍茫、壮美与神秘,他有些没反应过来:西藏,就这么来了。
  这趟来西藏,他的任务并不轻,2008年是国家实施青藏高原专项的第一个年头,老李是青藏高原专项项目及冶金地质总局重点勘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有人说四十不惑,快“奔五”的老李却依旧在路上。看着偶尔进入眼帘的莽莽奔流,万丈冰川,不断下移的雪线,老李想:在深不可测的大自然面前,有些人动辄谈到的极限,其实遥不可及。念及此处,他忽然感到了一阵雀跃。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睡意又开始来袭,“多留点儿劲,到西藏好好使。”老李慢慢阖上了眼睛。

  几年来,在缺氧的西藏高原,老李身兼多职:既是身背地质包的地质技术人员,进行野外地质作业和室内资料整理;又是地质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并领导本组成员对地质项目的设计、野外施工、报告编写的全程;又是分院长,对整个西藏分院所有地质项目全程管理;既是手拿地质锤的地质高级工程师,又是积极参与理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关系,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做好矿权维护的谈判员。在西藏基地,老李就是家长,同事们就是他的兄弟和孩子。他喜欢观察,大家工作进展顺利与否,环境是否足够舒适整洁,伙食是否营养可口,兄弟们是否互相友爱,他都看在眼里。他更喜欢跟年轻人谈心,“传帮带”也就从谈心开始,谈眼前也谈未来,鼓励年青人要学挑重担、敢于挑重担。年轻人也更需要关怀。西藏环境特殊,大家难免想家,老李就给大家谈家庭谈婚姻,给大家带来宽慰。他觉得,但凡能为大家做什么,就尽量多做一点儿。
  因为老李也想家。忙一些,也许能少想那么一些。
  但他知道,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早已经跨过了四十岁,“奔五”的道路也已过半,老李似乎依旧还没达到“不惑”的境界,虽然这些年都奉献给了藏区,但他不认为这儿会是自己一生的归宿:热忱满满的工作总有要退休,让年轻人扛起大旗冲锋陷阵的一天。只是在这余下的不短不长的时间里,有时工作了一天回到驻地,望着耀眼又冷淡,映得雪山一片金黄的残阳,老李很好奇:每个人都有极限,自己所谓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一起工作的同志们,也总觉得老李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西藏的工作条件,不消说是艰苦的。令人引以为豪的山河之美中蕴藏着各种未知的困难,每每以为已经到了极限,最终竟然一步步都挨了过来。老李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纵之才,并没有无限的能量和热情,他只是憋着一股劲儿:既然当初答应了组织,就一定要把队伍带好,把项目做好。
  老李他先后任西藏分院技术负责、分院院长等职,工作中大力加强技术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面对西藏的特殊环境,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工作纪律和财务管理,集体面貌焕然一新,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找矿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2008-2010年,主持《西藏南冈底斯克鲁-冲木达一带铜矿调查评价》(青藏高原专项)项目工作,按期提交工作成果,成果报告获中调局优秀报告;2009年,兼任负责主持总局风险勘查项目—《西藏自治区泽当矿田铜多金属普查》野外工作,高效优质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项目普查报告顺利提交,成果报告评为总局“优秀报告”。2011年任西藏分院院长、分院党支部书记。作为行政领导,他积极带领分院职工实施青藏高原专项《西藏乃东县努日西—日岗铜矿普查》及《西藏贡嘎县普隆一带铜钼矿调查评价》项目。负责协调维护在藏8个矿权工作及各类矿权普查报告、详查设计的编制、送审,拥有的8个探矿权证均得到延续。主持青藏高原专项《西藏乃东县努日西—日岗铜矿普查》(2011-2013年)项目工作;两个青藏专项项目2012年均已获批续作。
  2012年,老李已是第二地勘院副总工程师、西藏山南详查工程现场指挥部主任。
  2012年,他带领西藏分院全体技术人员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专项(国土资源部青藏专项项目)集成成果2012年荣获“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消息传来,全体职工沸腾了。

  作为支部书记,老李积极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暨“四强四优”活动,把“三会一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队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他积极组织党团员开展向西藏藏族小学献爱心捐赠活动、寓意藏汉民族团结万古长青的植树活动等,为地勘院在藏地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11年组织开展的以庆祝建党9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与藏族同胞“心连心”为主题,开展座谈、捐献爱心等活动的“党员活动日”获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最佳党日活动”一等奖。
  现在,老李已经过“奔五”,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洒然一笑。他仍然不知天命,但已经“不惑”了:因为他不再好奇“极限”在哪里。
  在前进两步往往还得被迫倒退一步再继续前进的雪域高原,老李想到了答案:所谓的极限是自己走出来的,并没有存在任何设定好的某一个点。
  他很释然,比以往更热爱工作,也比以往更想家,春寒刚过,打点行装奔赴高原,是欢欣的;天气渐冷,大部队一起撤回,是喜悦的。在“知天命”的路上,老李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能量,投入到他同样重视的家庭与工作中去,本以为行进到一半的人生,意外迸发出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他很坦然,并不是倚老卖老,自觉已经经历了足够多,而是一种平静的喜悦:自己还在路上,还不知天命,还能继续在这广阔天地间,冲向前去。

乐此不疲干地质的人

秦志平 男  53岁 群众 大专 地质高级工程师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一个男孩出生在湖北老家。
  看着襁褓里裹着的瘦弱的婴儿,父亲为他起名志平。志平、志平,就希望娃娃能平安长大。母亲看了眼刚出生的婴孩,虚弱地撑起一个笑容,说,是好名字。
  年复一年,志平安稳地在人生轨道上滑行,转眼就到了2009年。正是初春,乍暖还寒,四十八岁的志平坐在母亲的床前,又是一宿没合眼。母亲已经七十五了,这是她重病手术出院后的第二天,志平已经在母亲的病床前后忙活了两个月。出院后的母亲仍很虚弱,但今天,志平有话要对她说。因为明天,他就要出发进藏了。这一去,就是大半年。
  父母在,不远游。志平有些不安。他很感谢家人,允许他去追逐青云志。

  去西藏前,志平到第二地勘院已有三十三个年头,曾经先后入选 “中央地勘基金专家”、“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监理工程师”、“福建省地勘项目首席技术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技术专家”库。
  他任职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这是个管理职位,更是个助手职位,对严谨细致的要求高。而且,编写地勘工作各类定期报表、总结,上报“三局二厅”等上级部门材料,这些工作既繁琐又有很强的时间要求,经常一天或数日内就要提交。于是志平经常加班,几乎年年都要加几十个工作日的班。每次出差,志平也要带上笔记本电脑,以应付随时可能要办的事项。在志平和质管办同事们的努力下,第二地勘院各类地质设计、报告质量合格率年年都处在优良水平。第二地勘院在方圆认证机构的监审中以连续两年无不合格项获得满分评价。
  但争先似乎不属于他,荣誉也不总是光顾他,人们更多议论的,是野外一线人员。有人觉得惋惜,志平却觉得这是应该的,在野外的人本就更辛苦。
  在地质工作曾经不景气的年代,身边有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改行。那时不是没有人招呼志平,也有很诱人的项目,描绘得很宏伟的蓝图,但是他没有回应。后来,有人失败了,也有人真的成功了。成功的人来看他,抱不平,说志平太认死理,埋没了。志平笑笑。

  凌晨两点半,大型青藏专项项目“西藏南冈底斯克鲁~冲木达一带铜矿调查评价”的负责人秦志平醒了过来,他感到咽喉有些紧。没有开灯,他把手探到左手边的一个抽屉里,熟练地拿出两个药瓶,分别拧开盖子,各倒出一粒,含在嘴里。
  志平患有严重的慢性咽喉炎,不适应西藏干燥且多风尘的空气环境,来西藏以后,咽喉疼痛一直伴随着他,因此各种治咽喉肿痛的药物成了他随身携带的“零食”。为了增加房内空气湿度,每天临睡前,志平都要拖一遍地板,并往地面泼上一盆水,尽管采用了这办法,每天晚上,他还是会因咽喉干疼而醒来多次。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他每天的睡眠只有四小时。但是等太阳升起,白昼来临,他总是跟大家一样,穿好服装,带足装备,坐车上山。
  藏区的天空很高远,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志平总忍不住嘴角上扬。他时不时会在一些劳累的场合中显露自己,也就是在工作之暇,有些冷幽默,逗得大家前俯后仰。这无疑在紧张工作氛围中增添了一些乐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志平最喜欢的一句诗。他并不爱好读诗,只是这句特别合他的意。从小听当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故事,志平更明白客观环境能对意志消磨产生多大影响。
  2010年,志平带队前往阿里地区进行矿点踏勘,夜宿海拔4700米的措勤县。这里的生活条件差,少电缺水,小旅馆每天(每个房间)只提供半塑料桶水和半桶供取暖用的牛粪。
  由于驻地海拔高,整天头晕、头疼,晚上又遇下雪天,房内阴冷无比,加上牛粪燃烧的怪味,志平的脑袋像敲鼓一样跳动根本无法入睡。他只能努力闭上眼睛,为白天的工作攒一点精力。
  穷且益坚。志平提醒自己。
  野外调研任务到底还是在他的坚持带领下,圆满完成了。

  在项目报告的编写阶段,因为人手紧张,在只有1名负责图件及附表编制的助手情况下,志平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日,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完成了过去需多人完成的十余万字报告的编写和图件审定等工作。报告提交333+334类金属资源量:铜56万吨,钼8.1万吨,钨1.1万吨,伴生银141吨。这报告做完了,“零食”也快吃完了。志平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半夜醒来,摸到的药瓶空空如也。
  这份报告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报告评审会上被评为“优秀”报告。项目成果并入了青藏专项集成成果(即“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得2012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志平亦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并于2013年获福建省地质科技“金锤奖”。
  投身矿产地质勘查工作38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志平先后主持了20多个项目的实施并主编地质报告,其中大型地质项目7个。累计提交各种类别(332+333+334)矿产资源量(金属量):铜56万吨,钼8.1万吨,钨1.1万吨,银(含共伴生)609吨,金2.8吨,氧化锰矿石608万吨,铁矿石315万吨,石灰岩1963万吨,辉绿岩石材164万立方米。可说是为国家矿产资源的寻找做出了较大贡献。
  获了奖,志平自然很高兴,有人说,值了。
  志平笑笑。藏区的风吹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