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活动专栏 >西藏征文岁月 >文字报道 >

西藏工作随想

来源:DZ12A10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7日  浏览次数: 7861

打印

    我是第二地勘院一名普通新员工,2010年7月毕业匆匆告别已使用21年的“学生”身份,开始参加工作。现已工作两年半,于2010、2011、2012年进藏三次。近几年西藏出野外做项目已经无法和当年领导、老同事前辈们立足、创业之艰难同日而语,新员工进藏工作只是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并将工作略微向前推进,但做项目、带队伍仍需传承交接第二地勘院“科学、吃苦、团结、奉献精神”。
    从2002年开始,第二地勘院应总局“西部大开发”地质找矿战略西移的号召,主动请缨进藏开展地质工作,如今单位已进驻山南第十一个年头了。这短暂又漫长的十一年中,改变了很多。当年进藏还没组建党支部,而今有西藏分院党支部,正式党员13人,且多次获得不同级别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从前进藏需特批,只有专业能力足、表现优异的员工才能进藏工作学习,如今在孙局长的号召下,西藏分院不仅要把山南基地做成重大找矿基地,也要把它做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和良好效益的产出基地,派遣更多人的年轻员工“深造、锻炼”;
    2002-2009年,先后有140多人次进藏开展工作,2012年西藏分院出勤表上的名字就已达48人;当初进藏居无定所,每年进藏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08年后我们院在西藏山南落成了三栋连体住宅,大大方便了西藏项目人员的工作生活;当年进藏的同事多数年龄都30多岁青年,现在已慢慢步入中年,仍有不少同事继续在西藏项目组中发光发热;之前风险勘查基金项目资金只有90多万,到现在努日、明则详查项目上亿元经费投入;我们当年老前辈从闽进藏白手起家,在毫无根基、毫不了解的缺氧艰苦恶劣青藏高原中,迎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雪花,沿着牛羊踩出的山径,忍着高山反应带来的剧烈头痛,一条路线、一条路线地编录着,他们是用身躯、用生命丈量着青藏高原,实现一个个矿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理论从高原工作空白区借鉴前人找矿模式到自主创新总结陆缘走滑成矿模式。而今,《***铜多金属资源评价与新方法技术研究》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200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西藏***铜多金属矿普查》被中国地调局列入2010年十大找矿进展,以上找矿成果和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十一五”地质找矿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山南地区被国土资源部列入第一批“358”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之一进行重点投入,第二地勘院担任技术总监单位。
    旷寂荒凉的青藏高原,不仅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更主要的是空气稀薄,低温缺氧,生存条件与工作条件异常严酷艰辛。本世纪初来青藏高原考察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断言:“这里人类无法生存,是死神主宰的地方”。可就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平时呼吸就已经很困难,我们的“最可爱”的地质人员却屡屡创造一个个奇迹。今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地质在共和国史上最高奖项。我院在其中作出极大贡献,参与单位30家,我院为第11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50个,院长黄树峰排名第14。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最后一块地质调查空白区,在地质构造理论上颠覆了“西方模式”,一举突破了国际传统成矿理论的局限,确立了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还实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的重大找矿突破。
    理论指导实践,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均与理论、观念创新的科学精神分不开,院长黄树峰在***,结合野外实践结果,率先突破“挤压型陆缘成矿”认识的传统误区,创造性地提出“走滑型陆缘成矿”的新认识,在***等地区,打破传统观念,新发现两处隐伏斑岩型钼矿;在**铜矿成矿带,又提出“剥离断层控矿”的顺层找矿新思路,新发现一大型隐伏-半隐伏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豪情好抒,大矿难找,理论总结更是难上加难。固体矿产勘查找矿都需根据野外地质现象及分析手段,类比相应的矿床模型与之相套用。在传统认识不能充分解决问题的时期,能够转换思维创造性的提出新的科学思维观,并能在找矿实践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实属难得。最近,黄院长主笔的专著《***走滑陆缘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理论与勘查应用》已于地质出版社刊出,西藏分院技术人员在《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质与勘探》和《矿床地质》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进一步扩大单位在行业内影响力。
科学的理论是武装指导找矿的大脑,而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是吃苦和团结协作,任何项目的执行都是需要有吃苦、团结精神,特别是在高原艰苦环境作业。进藏十一年,我们“最可爱”的地质人员总能圆满完成一个个风险勘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项目、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今年西藏山南详查项目年度地质工作计划任务已全面完成,总体找矿效果良好,钻探施工总进尺是原设计两年钻探施工工作量的总和。任何项目的立项、设计、延续、总结、野外各种工种执行、化验分析、质量检查、矿体连接、储量计算、报告编写、评审……无不需要项目组乃至整个单位领导、各个部门既各自分工、协调又相互配合的团结精神。“科学、吃苦、团结”精神在山南固体矿产勘查过程中演绎了淋漓尽致一幕幕故事。
    斗转星移,沧桑变化,昔日年轻有活力的技术青年,如今多已40岁出头,成为高级工程师。长期的西藏找矿经历,单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找矿人才。在践行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团结精神实现理论创新与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我们“最可爱”的地质人员个人、家庭也在默默着做着奉献甚至是牺牲;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亦是我们单位乃至地勘行业也是默默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屋脊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一代又一代地质找矿工作者相应国家号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进入新世纪,越来越优越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的今天,现代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80后”甚至“90后”由父母及长辈一手呵护长大的独生子女,他们充分享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物质文化条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样提供了太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地勘行业这一迎着晨曦出发,顶着晚霞归宿的传统工作环境及“苦、累、脏、险”的职业形象,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执着如一的坚守。大家深知,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孤独,选择了放弃优越物质生活条件。在地勘单位中听到的“工作苦”、“待遇偏低”的抱怨之声绝非个别杂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也时有发生。国家不断发展与强大需消耗更多紧缺的矿产资源和对地质人才的渴望与年青一代对这一艰苦行业的冷漠与热情的锐减的矛盾尤其明显。“三光荣”曾被社会推崇和赞誉的择业理念正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搞地质苦,在青藏高原进行地质勘查更是苦中苦,长期远离亲人、远离家庭,处于缺氧、心肺高负荷强度状态下进行作业,无论身体、心理上都会产生系列问题,脱发、记忆衰退、心理压抑孤独……地勘单位聚少离多的生活也深深改变着年轻人的节奏。这几年是“80后”成家的时期,有的人则会感叹不能见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从出生、长一颗牙齿、迈出第一步、学语会叫“爸爸”……有的人感慨工作多年,还没见过女朋友夏天的样子。对于家庭,当妻子也得额外承担更多的家庭负担及责任,对父母,亦未有足够的时间陪伴敬孝。我们陈德贵高工在西藏多年扎实开展地质工作,多处矿点的突破与之有关,妻子却因疾病早早去世……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在一个又一个障碍地锻造下,我们一代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依靠信仰的企业精神,慢慢成长蜕变,逐渐成为堪当大任的地质精英。
    我院进藏作业的十一年是找矿硕果累累的十一年,是优秀年轻人才成长的十一年,是地质理论创新的十一年,是成果、价值、权益一步步最大化的十一年,是一步步向国内一流地勘院迈进,打造更大影响力的十一年,也是我院地质人科学、吃苦、团结、奉献精神传承的十一年,衷心祝单位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