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

深山里的奇迹——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成功实践探采一体化模式的启示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浏览次数: 1588

打印

    编者按 新疆地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一块宝地”。但新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掣肘,比如,如何挖掘出深埋地下的宝藏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其价值,真正投入到生产中,一直是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通过对智博铁矿的发现与开发建设过程的梳理,从六个方面对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探采一体化的成功秘诀进行了挖掘与提炼,在如今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地勘单位改革过程中,这些经验可供借鉴。
  发现篇 
  从新疆和静县巴仑台镇沿着218国道一路西行约130千米,在国道北侧的山沟里,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粉白相间的住宅和蓝色的厂房。带着惊叹和疑问走进这片区域时,你或许不知道,自己正在接近天山深处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
  曾经,这里的山沟和别的地方没有任何区别:山坡上羊群在撒着欢儿,人烟稀少,越往山的里面走越是寂静。2006年初夏,远方山顶上突然多了几个移动的红点,在山顶上缓慢地朝这边走来,原来是几个穿着红色信号服,背着地质包,拿着地质锤一路敲敲打打的地质队员。羊圈边上,他们落脚休息,先是拿出硕大的军用水壶一顿牛饮,然后一边吃着馕加咸菜一边商量着接下来的行进路线——他们正是来自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四分队的地质队员们。
  2006年,第三地质大队召集主要的技术专家,查阅上世纪50年代查岗诺尔至备战铁矿一带1∶100万路线地质找矿成果地质资料,对该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胡斯台沟谷、诺尔湖冰川一带的沟谷中均存在磁铁矿的转石,对比此地西侧的查岗诺尔铁矿磁铁矿转石特点以及这一带的铁矿成矿规律,判断在这一带沟谷上游很可能存在未发现的磁铁矿矿体。
  于是,三队的地质队员们领命上路,从位于巩乃斯林场班禅沟的查岗诺尔铁矿翻山东移,深入这一区域开展1:1万路线地质找矿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对原有的地质资料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从理论上推断出该区域具备形成大型铁矿的条件,但是在野外实际工作中他们却是屡屡败兴而回。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山体被积雪甚至冰川覆盖,迟迟无法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地质工作一时之间陷入僵局。
  由于地质技术人员紧张,其他区域工作任务艰巨,加之该区域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时任项目负责人的田敬佺便向大队申请到其他区域开展工作。当时已是7月初,山上8月份就开始下雪,时间非常宝贵不容耽搁。在库尔勒的总工办公室里,时任大队总工程师的冯金星也是一筹莫展,脑子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前有地勘单位在这里开展过1∶5万区调工作,并没有发现异常,是我们的判断错了,还是前期的地质工作把线索遗漏了?作为地质行业的专家、铁矿成矿研究的大拿,冯总并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知道,为了找矿,地质队员们可以说三进三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就此离开,说不定一个大铁矿真就从他们的手里溜走了。
  于是,一大堆地质资料在冯总办公桌上铺开,在一次次的推敲分析之后,他的思路慢慢清楚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结论。他顶住压力,带着十足的信心圈定了几条重要的地质找矿路线,要求山上的地质队员们继续留在该区域工作,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7月底,把所有重点区域跑到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带上新的任务,地质队员们又一头扎进了深山里。
  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项目负责人田敬佺和地质队员们在一条叫“阿尔宰来库乃”的沟里,沿沟上追几百米后有了重大发现,在接近雪线的地方找到了一块磁铁矿“转石”,所指示找矿区域范围不到2平方千米。大家按捺住兴奋,继续向上追索,副技术负责张永平发现了第一处铁矿露头,接着,其他队员先后追索发现十余处铁矿露头。
  随后大队又安排物探分队对矿体附近展开磁测,圈定出大范围、高强度的磁异常,磁异常极大值达17000nT,已发现的磁铁矿体上均出现良好的磁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他们通过地面地质工作圈定出一条东西长4.5千米的铁矿带,分东、中、西三个矿段。东矿段圈定11个铁矿体,出露矿体累计厚度达82米;中矿段矿体赋存灰黑色玄武质安山岩中,有2个矿体;西矿段矿体长120米,宽24~52米,平均品位达52.18%。2007~2008年,三队地质技术人员针对已发现矿体附近展开普查评价工作。通过平硐、槽探、地质草测、磁法激电剖面测量等大量工作,更为细致地掌握了该矿区的地层、岩性资料,阐明了它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成矿远景,为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估算,他们初步求得333+334铁矿资源量767万吨。
  真正的会战从2009年打响,为摸清该区域的资源储量,大规模钻探工作部署开展。经过多方协调,三队探矿公司组织了来自山东、河南、陕西等全国各地的钻探力量会聚矿山,30余台钻机布满山谷。白天,钻机的红旗迎风招展;黑夜,钻机的灯光相映成辉,轰轰的机器声回荡山谷,仿佛是对地底黑色金子的召唤。由于大部分钻探孔位在山后,交通运输非常困难,每次车辆必须经过47个陡、急、险的弯道,才能将物资送到地点,特别是下山时,不时有碎石滚落,队员把这条路戏称为寻梦的“天路”。凭借多方的精诚团结和大家的顽强意志,2009年,他们共完成钻探工作1.5万米,332+333+334铁矿资源量达1.72亿吨。随着矿山隧道的贯通,2010年地质工作再添新突破,全年完成3.3万米钻探进尺,,332+333+334铁矿资源量扩大到2.4亿吨,其中深部富矿资源量1.1亿吨,为目前新疆最大的富铁矿。
  面纱被一层层揭落,智博铁矿的本来面目渐渐向世人展露。现已任第三地质大队大队长、党委副书记的冯金星道出了这个名字的由来:智博——取义智拼、力搏。所谓智拼,即三队当初投入了非常多的技术专家和精力,查找了50多年的相关地质资料,群策群力,是三队技术力量的集体智慧汇聚而成;所谓力搏,即勘查初期,队员们爬冰卧雪,三进三出,吃尽苦头才终有收获,是三队技术人员发扬“三光荣”精神,拼搏而来。
  智博铁矿的地质工作仍在进行着,2.4亿吨绝不是终点。执着的地质队员们还在不分昼夜地忙碌在深山之中,他们的脚步还没有停下,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寻找和发现的路上,直指下一个目标——5亿吨。   
  建设篇 
  和静县找到了大铁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纷纷想从中分得一份蛋糕……
  作为智博铁矿的发现者,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早在勘查初期就开始积极而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希望尽快启动铁矿的开发工作。众里寻它千百度,牵手只为展宏图。2007年底,经过多轮谈判协商,第三地质大队所属巴州天山矿业公司和新疆凯宏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在和静县成立巴州凯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智博铁矿的采选开发。次年3月,温州井巷工程公司进驻矿区,智博铁矿开发建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从此深山里不再与世隔绝,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于此,为矿山的建设出谋划策。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常见于乡下村庄的口号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凯宏矿业首先投入巨资保证道路的畅通,由于整个矿区原本属于高山冻土层,土质比较松软且水分较大,重型车辆碾压时翻浆严重,不宜作为路基,公司便聘请专业队伍,一边保证道路随时畅通,一边填铺矿山采剥的岩石,一遍遍的翻浆、填铺、碾压,不断固化路基,为矿石运输、工程机械、选矿设备的进厂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整个路面的水泥硬化打好基础。
  矿山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东矿段,路途较远,进出需要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山高路陡,车行困难,被称为“天路”。该公司从长远矿石运输、后勤补给方面考虑,进行了成本核算得出结论:修路并保证运输,需投入3亿元以上,且工期5年,显然不能满足矿山的总体建设需要。于是,他们决定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山腰开钻隧道,贯通东西矿段,更安全、更经济。2008年4月8日,一声炮响拉开隧道掘进的序幕。承担任务的温州井巷工程公司不辱使命,仅历时16个月,就打通了凯宏矿业选厂生产的“生命线”。隧道全长2275米,是目前新疆最长的汽车通行隧道,极大改善了东矿段的运输条件,保证了钻探任务、矿石采剥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修路保通行的同时,生活区、一选厂的建设工作也已启动。生活区选址在218国道北侧矿山沟口,而一选厂考虑运输成本便选在了矿山脚下,西矿段附近,距国道25千米左右。“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选厂08年5月份开始土建工程,但是恶劣的天气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天鹅湖220kV输变电工程也还在接洽中。面对选场建设受影响严重、供电还没有时间表的情况,凯宏矿业的领导临时决定,继续一选厂建设的同时另外选址启动二选厂建设。很快,在职工生活区东侧,具有年处理铁矿石100万吨生产能力的二选场于9月底破土动工,全公司上下一心克服海拔高、气温低等恶劣条件,力保选厂建设进度和质量。2009年5月28日,二选厂正式投产,凯宏矿业终于生产出了自己的铁矿石精粉,年内完成了10万吨精粉的生产任务。
  二选厂的建成投产不仅有效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也给了公司全体职工莫大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了收获,看到了希望,更激发了干部职工们的斗志。生活区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二选厂设备运转正常,一选厂建设顺利,220kV输电开始调试供电……整个公司像一台满负荷运转的机器,每个员工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零部件。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海拔、高寒、永冻土层地区,在每年施工工期只有3个月的条件下,2010年9月18日,一选厂顺利竣工生产,年处理矿石能力达200万吨。至此,凯宏矿业可年处理矿石300万吨,生产铁精粉150万吨,一跃成为新疆最大的独立矿山铁精粉生产基地。
  自2008年建设之初起,凯宏矿业便坚持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3年来,矿山共计投资近10亿元,也是因为这样大手笔、大额度的资金保证,工程设备、人员等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到位,才能实现了矿山建设的奇迹。2011年,该公司销售铁精粉73.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税后利润0.98亿元。
  提起“凯宏”,所有的凯宏人都很自豪、很骄傲,因为他们是“凯宏”这个奇迹的创造者、见证者、亲历者更是追随者。“凯宏”的整个发展建设历时不到3年,却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在天山深处平地起高楼、拥有300万吨的采选能力,创造了一个全国不多见,新疆更是绝无仅有的“凯宏速度”、“凯宏模式”。
  三年磨剑,亮剑天山。凭借“开拓、创造、和谐、无畏”的企业精神,凯宏人团结奋斗、不畏艰难、勤劳务实,用汗水浇开了天山之巅的雪莲花,创造了雪域高原的不朽奇迹。
  思考篇 
  凯宏矿业超乎想象的建设速度、非比寻常的发展势头,在赢得我们惊叹、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凯宏速度”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铁矿开发案例,它的成功能否被复制,能否推而广之?它具备哪些特点,又有哪些不足?
  回顾智博铁矿整个发现和开发建设的过程,如下一些特点与经验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之一: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作为智博铁矿的发现者,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开放思路,没有固守只有国有企业好、只有国家的投资才有保障的旧有观念,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坚持没有出身之分,只有理念之别。最终,民营背景的新疆凯宏投资有限公司与第三质大队成功“牵手”,共同致力于智博铁矿的建设开发。
  之二:目标一致 充分信任
  凯宏投资与第三地质大队之所以能成功合作,高度一致的目标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开发最快化、效益最大化”是双方的共同愿景。虽然彼此都有逐利性,但是却能很好地把握住度,明白共赢才是持续合作的基石,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了对方的利益。利益分配约定兼顾了股东利益,为合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这为下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和开发建设投入一致性决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期、良性合作关系的形成。
  之三:注重文化 职工为重
  巴州凯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两家合作单位专门成立负责智博铁矿具体运作的股份公司。在成立之初,它就非常注重公司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和谐、无畏”的企业精神,打造了一整套引领和凝聚凯宏员工的文化纲领,构架一个科学有效的基础管理体系,来支撑不断几何裂变的企业发展步伐,使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成长做到有机结合,为实现“百年凯宏,永青基业”的宏伟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把员工吃的好、睡的暖当作头等大事,领导亲自指挥协调,确保了宿舍楼、食堂、锅炉房和浴室的建成和使用,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加强软件设施的升级。
  之四:人才为先 技术先行
  矿业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风险行业,对员工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把偌大的矿山最高效的转化为财富,是集合了工业设计、矿山采选、物流、机械等等众多技术领域的整体作业,任何一个部门领域受到限制都会影响全盘。
  凯宏矿业始终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在全国广纳贤良为己所用,高薪聘请一批矿山开发相关的专家。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带着先进的技术汇聚天山,开创着从未有过的奇迹。
  之五:财力雄厚 合作共赢
  一座大型矿山的建设的投资都是数以亿计,动辄几个亿的投资不是一般的小企业所能承受的。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有大气魄、大视野,在决定进度的关键时刻才敢拍板、敢投入,保证工程的有效推进。
  在隧道施工时,两头相向掘进在理论上可以大大缩短工期,但是也存在不确定性,而导致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凯宏矿业的领导层还是坚持了双向掘进的方案。在高水平技术保证和资金支持下,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隧道贯通,为后期采矿作业和矿石运输铺平了道路。截至2010年底,该公司总资产已达10亿元。
  之六:政企融洽 政策保证
  凯宏矿业非常注重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政府,和静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公司严格制度依法纳税,2008~2010年累计上缴所得税5800万元,是和静县第二纳税大户;同时,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经常慰问周边牧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解决牧民子女就业,并申报自治区级青年就业实习基地,为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地政府在凯宏矿业的建设发展中,为其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2010年5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常委副州长带领国土、电信、电力、水利、公安等相关部门深入矿山现场办公,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全力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