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

高原盛开格桑花——青海“358地质勘查工程”纪实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1日  浏览次数: 1371

打印

  横跨秦祁昆和北特提斯两大成矿域,青海省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过去50多年中,尽管已发现各类资源矿床矿点3120多处,各类矿种132种,占国内已发现矿种的77%,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诸多历史原因,青海地质勘查工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家底不清。尽快把地质勘查工作搞上去,把资源家底摸清,成为各界的期盼。
  “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遵循地质工作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不断深化“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在统筹促进地勘单位发展、构建和谐矿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新机制引来大兵团作战
  做好地质勘查,对青海成为全国战略资源基地意义重大。为此,“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开展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省委书记强卫几次听取专门汇报,省长骆惠宁亲自主持召开省重要资源配置领导小组会议,将地质工作和重要矿产资源配置摆上了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了政府集体研究决定,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新局面。
  “我省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全省地质勘查大会,贯彻落实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并作出具体安排部署,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成立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组织机构的通知》,明确了青海省省级行动指挥部的组织机构和相关职责。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在勘查找矿机制上不断创新,才有了今天的局面。”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说。
  从青海省接连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地质勘查实现重大突破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地勘工作体制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若干意见》、《青海省探矿权合同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重要矿产资源配置办法》等文件中,可以看出青海省在创新地质勘查找矿机制方面作出的种种努力。令人瞩目的是,在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地质勘查实现重大突破的实施意见》中,多项措施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从1∶5万矿产远景调查到矿产勘查,对地勘单位制定了探矿权登记、权益分成、参与省地勘项目等奖励措施;建立了地质成果奖励基金,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奖励地质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勘单位。
  在这些措施的合力推动下,全省地勘工作由“分散布点、全面开花”向“集中力量、开展会战”转变,地勘格局由“单一依靠省内地勘力量”向“积极引进省外专业队伍”转变,工作方法由“传统作业方式”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开展地勘工作”转变,地勘主体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发展模式由“自我封闭管理,独轮前进”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轮驱动”转变。
  青海,正逐步形成中央资金、省地勘基金、州县财政资金和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勘投入即达37.1亿元,安排勘查项目784项。整个“十二五”期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达到179亿元。
  良好的政策和切合实际的措施,使得青海省广袤的大地山川,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作战的地质勘查喜人局面,来自省内外的地质勘查队伍云集青海,在野马泉、在卡尔却卡、在金吉山……《勘探队之歌》响彻青藏高原。
  整装勘查 重点突破
  “3年取得新进展、新成果,5年实现重大突破,8年形成勘查开发新格局”——这是“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提出的口号,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358地质勘查工程”。
  今天,青海已将“358地质勘查工程”落实到了行动。
  “358地质勘查工程”探索出了许多新做法,加强部省合作,统一规划部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编制了《青海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对青海省“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优选了5个成矿带区、13个整装勘查区、32个重点勘查区作为重点地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以上区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规划部署,统筹各类资金,统一组织实施。
  近两年来,青海省组织筛选了37个地勘项目,面向省内外地勘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率先在全国推出18个重点地勘项目,面向全国招商。此外,国土资源部在第二批青藏专项计划中安排55个地勘项目向全国招标,21个省区56个单位、200余家企业共1.5万人投入到青海找矿洪流中。武警黄金部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山东黄金集团等一批地勘单位,在32个重点勘查区、13个整装勘查区投入工作。
  整装勘查在青海大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确了主攻矿种、重要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目标任务等,提出8年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0处,其中提交10处以上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大型矿产资源基地。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加拿大英特赛特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大场金矿,加大地勘工作量和费用投入,几年来投入资金5100万元,完成槽探33600立方米、钻探进尺27750米;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累计储量已达1.5亿吨,改变了全省没有亿吨级铁矿的历史;柴达木盆地钾盐、深层富钾卤水勘查取得新突破,发现总厚度694米的深层卤水,新增深层富钾卤水资源量2.14亿吨,预测钾盐资源量远景达8亿吨……
  勘查开发 双向互动
  勘查开发一体化,勘查带动开发,开发反哺勘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质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在五龙沟金矿勘查开发项目中已变成现实。
  “五龙沟金矿是地质规律与市场规律完美结合的典范。”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说。
  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五龙沟金矿后,曾激发过近十年的岩金找矿热和开发热。当时,地质找矿涉及面积基本覆盖现在的整装勘查工作区五龙沟片区范围,发现含矿破碎蚀变带15条、各类矿床点近60处、提交金金属储量29.06吨;先后有8家公司涉足开发,累计产金近2吨。90年代末,矿区因资源保障程度、利益分配、勘查资金以及技术条件、找矿机制等诸多因素陷入困境,勘查开发处于停滞状态。
  “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实施后,青海地矿局为加快矿业开发步伐,构建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格局,审时度势,以“集全局之力”的决心,自筹资金,重新启动了五龙沟地区新一轮地质找矿和矿山开发的建设工作。他们提出了“打深部、探连接、扩外围、育新区”的工作思路,投资1.07亿元,打通了2.4公里的运输隧道,解决了地表钻因地形等级差无法施工的技术难题。几年时间矿区就新增资源量43.87吨,由29.06吨猛增至72.93吨,2011年达82吨,今年有望超过90吨。2006年~2008年,矿区完成一期建设,建立了日处理矿石800吨~1000吨的选厂,该选厂从2009年试车到2010年投产,已生产黄金1.4吨,实现产值超3亿元。省地矿局每年从收益中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勘查。2008年五龙沟整装勘查项目确定后,该局又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勘查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地勘投资力度,形成了以勘查促进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五龙沟模式”。有了资源保障,矿区开发的一期扩建和二期建设已经启动。现在,一期选厂的扩能改造已经完成,二期选矿厂已初具规模。建成后,选矿能力将达到日处理矿石量3500吨,年产黄金近4吨,产值10亿元以上。
  在青海,令人瞩目的还有“沟里模式”。
  2009年9月,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与山东黄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勘查开发沟里地区8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金矿资源。
  2010年和2011年矿区被确定为“勘查会战年”。两年共组织1300余人、60多台钻机、240台(套)车辆设备参加了勘查会战,勘查资金达1.5亿元,超过1997年~2009年累计投入资金总和的3倍。两年中共完成钻探6万米、槽探5.5万立方米、坑探3000米,新增金资源量近40吨。在此基础上,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与山东黄金集团共同组建集采选冶为一体的联合企业——青海山金公司。用新的管理体制,开展沟里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和开发。2010年生产黄金180公斤,产值达5500万元。2012年7月,青海山金公司1000吨/日采选及100吨/日冶炼项目双双投产。在此基础上,青海山金公司还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日处理矿石规模达到3000吨、年处理矿石达到100万吨、年产黄金3吨以上、销售收人10亿元的特大型黄金矿山。届时,一个大型现代化黄金生产企业将崛起在富饶的柴达木地区。通过合作,既解决了地勘单位财力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勘查技术手段及勘查人才不足的问题;既开创了商业性勘查开发的新局面,又使地勘单位有了固定的长期收益,为地勘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经济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证明,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有重大突破,只有大兵团作战,才能早出成果。“五龙沟模式”和“沟里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路子,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