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浏览次数: 6650

打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地勘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了专业结构较为齐全、分布较为合理的地质调查与科研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地质科技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需求。如何有效发挥地质科技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迫在眉睫。 

  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中国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是研究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最理想场所,具备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优良条件。中国是一个地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地质强国,主要表现在各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地质科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只有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仍然存在所谓“四多四少”的现象,即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我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模仿性、重复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单纯学术研究的成果多,解决实际资源、环境问题的成果少;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多,但真正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科学家少。 

  我国在地质勘查技术研制、引进、应用等方面,均呈现“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现象。我国只有个别勘查技术与装备(如航磁)的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部分仪器的研发处于落后状态,投入普遍不足且项目不稳定,导致难以在主要设备和大型软件研究上安排自主研究项目。我国已拥有的方法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多数差距相对较小,但先进技术绝大部分是引进的,且主要掌握在部分研究所和学校等少数单位手中,勘查单位大多处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状态。野外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没有采用先进技术,而拥有先进设备和方法的单位大多又未承担地质大调查生产项目,而且普遍存在仪器装备先进,解释方法(软件)落后;单个技术先进,但技术集成落后。 

  要成为地质强国,不但要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且要在研究思路创新、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对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显著贡献,在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多因素制约地质科技自主创新 

  当前,地质调查科技工作与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及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地质科技需求不断增长与地质科技创新速度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加剧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与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严重脱节。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往往缺乏详细资料的支持,没有生命力,难以有效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攸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我国地质勘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主要依靠国外引进。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使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总是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此外,地质科技工作缺乏统筹协调,科技人才短缺,基地建设落后,地质科技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仪器装备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等都制约了我国地质科技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究其原因,首先是对地质调查科技工作的定位不明确。过去,我们多强调“占领地球科学前沿,攀登地球科学高峰”,而忽视了“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没有充分发挥地质调查科技工作的基础性、引导性和支撑性作用。 

  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地质图更新缓慢,地质调查数据积累不足,直接影响地质科技创新。具体表现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过于强调“生产性”,忽视地质调查工作的研究性;研究工作过于侧重理论模型,忽视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积累,以及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不重视多学科融合,常常单打独斗;缺乏先进的科研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再次,对地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需要厚积而薄发,需要基于长期对地学数据的观测和室内数据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但是,部分地质科技工作者重室内分析,轻野外调查;重仪器装备,轻数据解释;重理论、方法技术创新,轻理论与方法应用条件研究;重发表论文,轻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导致基础性、服务性的地质科技工作无人问津。

  最后,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目前,地质科技成果的评价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等同地质调查项目的评价,专家在验收和评价过程中,注重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二是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价,尤其以SCI论文数量为主要标志,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都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导致勘查技术与仪器研究人员被边缘化。 

  紧扣需求,瞄准瓶颈,确定五个优先发展重点领域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地质科技创新,增强对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增强对地质环境安全的保障能力,增强面向行业、社会和公众的公益服务能力,增强地质科技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调查的能力,增强地质科学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地质科技创新和整体突破来引领地质工作的全面发展,力争实现地质信息采集水平一流、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一流、科技人才水平一流。 

  《规划》紧扣地质工作发展重大科技需求,瞄准地质调查工作瓶颈,确定了五项优先发展重点领域。 

  地质科学及科学前沿方面,将推动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学科建设,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地质科学前沿研究,攀登地球科学高峰。涉及生物起源、演化与同期古环境、古地理特征研究,中国主要标准地层建立与新的地层学方法研究,地球早期超级大陆形成与演化,亚洲地质和大地构造,中国重要造山带结构、演化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中国大陆边缘特提斯构造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成矿(藏)理论与成矿(藏)规律研究,地下水循环、水资源及其监测,地质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理论研究,工程地质与灾害预报预警,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系地质学,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地和深空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研究等。 

  基础地质科技领域,将加强对基础性科学观测数据的积累,健全和完善地质科学学科建设。重点开展基础地质系列编图与综合研究、中国新一代地质图地质志编制及综合研究、地质调查情报跟踪与地质图书文献研究、地学科普宣传基地建设、地质调查标准研究、地学数据库建设与共享。 

  开展勘查地球物理技术、勘查地球化学技术、遥感地质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质分析测试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地质信息技术七大勘查技术体系研究,从注重单项地质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的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 

  重大地质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将开展地表5000米以内三维地质填图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和资源评价研究、我国中西部重要油气资源新区(造山带)盆山关系和含油气盆地演化研究、深部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全球巨型成矿带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研发与示范工程、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华北平原含水层精细探测与地下水安全调控、生态地球化学与健康研究、地质灾害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地质勘查技术综合示范应用工程等12项重点工作。 

  地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研究中心等,观测、获取和积累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地质科技创新,健全完善地质科学学科建设,增强原始数据采集和积累能力,推进成果共享和服务,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